顯示具有 3DP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3DP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4月23日 星期三

OpenSCAD: 遮柵式魔幻卡

2025年4月23日 星期三

底下的照片是 2024年3月時,用 OpenSCAD 製作模型後,再以 3D printer 印出的遮柵式魔幻卡,一個由柵欄構成的模型,柵欄中埋有兩個圖或文,某個視角可以看到第一個圖形,用另一個視角,則可以看到第二個圖形。

底下矩形的遮柵式魔幻卡可以看到英文大寫字母 B (圖1) ,與熊的圖案 (圖2) 變換:

[圖1] 英文大寫字母 B

[圖2] 熊的圖案

底下圓形的遮柵式魔幻卡可以看到中文的春 (圖3) , 與福 (圖4) 兩個字的變換:

[圖3] 春

[圖4] 福

如果仔細看,可以看到印得並不好,導致圖案並不清晰,主要是因為 PLA 的塑料沒做好防潮,水份吸太多,一整個出料不順。我剛開始還以為是模型沒設計好,怎麼印都看不出「魔幻」的效果,一整大失敗,後來才發現,根本只是因為塑料的問題。接著又因為2024年4月的花蓮大地震,把我好不容易才修好的 3D printer 龍門砸壞,不能繼續列印實體,程式就這麼擱了一年多,前幾天將 OpenSCAD 寫的程式整理好,可以給有興趣人玩玩看。

▋ 遮柵式魔幻卡產生器

這個遮柵式魔幻卡產生器是應用在 OpenSCAD 的程序,為了可以直接在網頁瀏覽器中使用,不用安裝任何東西,還能順便將圖片進行一些處理,我將它放在 Google Colab 中,直接在 Google Colab 中製作模型,省去了處理 OpenSCAD 及字型安裝的問題,但是也可以將 OpenSCAD 的產生器下載到電腦,然後離線使用。產生器的網址如下:

▋ 使用方法

魔幻卡的內容可以圖片或是文字。使用圖片就必須先將圖片上載到 Google Colab 的暫存空間,或是直接輸入圖片的網址,讓程式自動擷取。如果是在本機中的 OpenSCAD 中製作模型,圖片必須儲存為 PNG 的格式才能匯入;在 Google Colab 中製作的話,則會自動處理好格式的問題。

✅ 如果想製作文字式的內容:

  • 在「內容1」的「content1」欄位,或「內容2」的「content2」欄位,輸入文字,例如:「春」、「福」。
  • 設定「font_size1」或「font_size2」來調整字型大小。
  • 選取「font_url_1」或「font_url_2」來更換字型。也可以自行上載字型檔,並輸入字型檔的路徑,或是使用網路中公開的字型檔網址。
✅ 如果想製作圖形的魔幻卡:
  • 在「內容1」的「content1」欄位,或「內容2」的「content2」欄位,輸入圖片的路徑。圖片可以自行上載到 Colab 中,或是使用網路公開圖片的網址。
  • 設定圖片的相關參數「auto_resize_1」、「auto_resize_2」、「image_invert1」、「image_invert2」......及「圖片預處理參數」中的選項。

設定好其它參數以後,只要按下設定區塊左側的執行鈕,即可開始進行安裝及製作模型。

▋ 操作示範影片

▋ QA

  • Q: 同樣的照片,為什麼在 Google Colab 中製作的模型效果較好?
    • A: 遮柵式魔幻卡中如果使用圖片,轉為純黑白(非灰階),效果會比較好。在 Google Colab 中的程序中,會預先將圖片轉換,才給 OpenSCAD 使用,所以效果會較好。
  • Q: 在本機的 OpenSCAD 中,為什麼指定了 JPG 的圖片檔了,卻失敗?
    • A: OpenSCAD 的圖片必須使用 PNG 格式,才能匯入。
  • Q: 使用圖片的內容,如果加快製作的時間?
    • A: 可以將圖片的尺寸調小看看。
  • Q: 製作好的模型為什麼字會被切掉?
    • A: 請自行調整字型大小,將數字調小後再試試。


▋ 相關連結




2024年3月3日 星期日

3DP : Delta 校正尺寸大小

2024年3月3日 星期日

第二部 3D printer 是 Delta 型的,當初滑塊、效應器都是自己用 PLA 印的,PLA 的缺點就是久了會脆化,所以都忘記已經重印過幾次了。年前在檢修、測試時,效應器又部份零件斷了,加上熱敏電阻 NTC 也斷了,索性一次下單,通通換成金屬件。

這幾次很認真的調校,重新復習靭體的各參數,忘了什麼時候改用 Marlin 1.1.9.1 的,暫時不換版本。Marlin 有支援 M665 可以讓我們先以 G-code 來邊改邊測試,調校時,可以用:

M665 H289.9

H289.9 將 Z 的最大高度設為 289.9 mm。

可以用:

M665 L217

L217 將懸臂的長度設為 217mm。

這部機器三軸及調度調校完以後,列印完 20x20x20 的測試方塊後, Z 的調度沒問題,但是 X / Y 的尺寸卻是略小,只有 19.84mm:


Marlin 中,跟 X / Y 尺寸大小相關的參數是 DELTA_DIAGONAL_ROD,我目前 Configuration.h 中的的設定是:

#define DELTA_DIAGONAL_ROD 217

要將 217 調整為多少呢?應該是 20mm 的大小,卻印出 19.84mm ,所以依比例計算一下:

217 * 19.84 / 217 = 215.264

可以先用 G-code 來暫時改一下 DELTA_DIAGONAL_ROD,下這樣的指令:

M665 L215.264

重新再印一次 20x20x20 的方塊,確定尺寸正確了,再修改 Marlin 的參數:

#define DELTA_DIAGONAL_ROD 215.264


久沒摸了,不少東西忘了,不過,稍加複習一下,好像又喚醒了沉睡的能力。比較頭痛的是線材吸了不少水份,還沒進到料管就斷了,要來試試看有什麼方法救。


2024年2月21日 星期三

Colab : 讓 OpenSCAD 可以輸出圖片

2024年2月21日 星期三

 在一般的電腦中,OpenSCAD 可以利用 -o xxx.png ,來輸出模型的預覽圖片,但是相同的指令在 Google Colab 中卻會出現類似這樣的錯誤訊息:

Compiling design (CSG Products normalization)...
Normalized CSG tree has 102 elements
Unable to open a connection to the X server.
DISPLAY=
Can't create OpenGL OffscreenView. Code: -1.

然後圖片並沒有輸出任何內容。

主要的原因是 OpenSCAD 輸出圖片時,需要有一個「顯示器」,但它在 Colab 這種遠端的虛擬機環境中並找不到,就出現錯誤訊息了。

沒關係,既然是虛擬機,那就安裝 Xvfb 和 pyvirtualdisplay,來一個虛擬的顯示器吧!

在安裝完 OpenSCAD 後,順便加上這樣的指令,來安裝 Xvfb 和 pyvirtualdisplay:

if not os.path.exists('/usr/bin/Xvfb') :
  print('安裝 xvfb ...')
  !apt-get -qq install xvfb 2>/dev/null >/dev/null
try: from pyvirtualdisplay import Display
except:
  print('安裝 pyvirtualdisplay ...')
  !pip -q install pyvirtualdisplay

要啟用虛擬顯示器就加上這兩行:

from pyvirtualdisplay import Display
Display().start()

有了 Xvfb + pyvirtualdisplay 助攻,就可以在 Colab 中,順利地讓 OpenSCAD 輸出圖片了。

相關文章


OpenSCAD : 輸出 PNG 圖片快速預覽

 最近試著將 OpenSCAD 產生 3D 模型檔案的程序在 Google Colab 中完成,所以得研究一下如何在命令列中下指令。OpenSCAD 可以使用的的參數在官網中有說明文件:

OpenSCAD 在輸出檔案時,除了輸出成 3D 模型,也可以輸出 PNG 圖檔;輸出成 PNG 圖有什麼作用?輸出圖片所需花費的時間很少,可以讓我們快速的預覽模型長什麼樣,確定沒問題了,再開始製作 3D 模型。而且我們可以利用「--camera」的參數,自訂要從哪一個視角來看模型。

[圖1] 由圖形界面取得 viewport 的數值

「--camera」參數是由七個數字所組成的,七數字包括:

  • translate 三個,分別是 x, y, z 的位移大小。
  • rotate 三個,分別是 x, y, z 的旋轉角度。
  • distance 一個,是由多遠來觀察模型。

每一個數字間用逗號分隔即可。如果不知道數字要用多少,可以先在圖形模式中調整,然後如 [圖1] ,觀察視窗左下角的數字後記下來。

假設我的 OpenSCAD 的程式檔名為 lenticular-card-new.scad,然後想輸出的第一張預覽圖片檔名為 test-1.png,用這樣的指令:

openscad -o test-1.png --camera=0,0,0,60,0,75,140 lenticular-card-new.scad

注意「--camera=0,0,0,60,0,75,140」,拆解一下:

  • translate : 0,0,0
  • rotate: 60,0,75
  • distance: 140

模型放正中央,然後 X 為中心,旋轉 60 度;Z 軸為中心,旋轉 75 度的結果:

[圖2] --camera=0,0,0,60,0,75,140

想看另一面,就執行以下指令:

openscad -o test-2.png --camera=0,0,0,60,0,270,140 lenticular-card-new.scad

模型放正中央,然後 X 為中心,旋轉 60 度;Z 軸為中心,旋轉 270 度的結果:

[圖3] --camera=0,0,0,60,0,270,140

Google Colab 中可以直接顯示圖片,而 OpenSCAD 有輸出為 PNG 圖片的功能,這樣子可以在調整完模型的參數後,快速預覽可能結果,再進一步將參數最佳,確認沒問題後再製作模型,應該可減少一些無謂的等待。

相關文章

2024年2月9日 星期五

3DP : 電源供應器故障

2024年2月9日 星期五
大概是人家說的「樂極生悲」,常常當我們正覺得對現狀很滿意時,總會殺出個意外,然後歡樂就瞬間結束。第一部 3D printer 是 2015年1月跟著別人的的教學,一步步組裝的,它命運乖舛,一開始就被懵懂的我弄得東修西補的 (雄:3DP : 新手上路多坎坷)。大概兩年前, X 軸動作不正常,才發現步進馬達的端子融掉了(雄:3DP : 步進馬達杜邦端子融化),後來將端子重做,換了另一片控制板,又印了不少東西,那一陣子其實也是這部 3D printer 運作最好的時候。之後先是發現 LCD 無法在不插 USB 時時看到畫面,最後是連動也動不了了,就這樣停機兩年左右。最近因為要測試,家裡三部 3D printer 一部部搬出來維修,其中 Delta 型的 3D printer 溫度感測器斷了,為了買很便宜的熱敏電阻,就順便加買了鋁件,及第一部 3D printer 的控制板(這是第三片了)。領貨時付了一千七百多元,結果主角熱敏電阻居然被店家給漏放了。

終於輪到維修第一部 3D printer 了,先拍張照,不然怎麼配置早忘得差不多了:

這片 RAMPS 和另一片都不能讓機器動起來,不插 USB 時,看起來 Arduino 有電,但是 LCD 沒畫面,插上 USB ,電腦送指令,但不會動作。換上新買的 RAMPS 1.6 的控制板呢?該正常運作了吧!

想得美!這麼順利的話,這一篇就不用記錄了。

解決不了問題,只好開始一步步除錯了,在一堆線裡找問題點不容易,換上新的控制板接的線那麼少,還是沒動作,於是往 firmware 的方向去試了(其實也不合理,以前明明都好好的)。試了大半天,耳朵突然聽到沙沙沙,像有人在噴水的聲音,找了一下,應該機器上的電源供應器發出來的。什麼都試了,就是沒有懷疑過電源供應器。

換!將原來 Delta 3D printer 12V 6A 的變壓器先加兩根電線後接上去試。果然~果然是 PSU 的問題,三片 RAMPS 控制板都能讓 LCD 單機操作,都能讓馬達正常動作了。這下子變成 RAMPS 小富翁了!

後來順便將步進馬達的控制晶片一片片測試,找出一片 A4988 會讓馬達亂跑,趕緊將它做記號。看來還得再備幾片 A4988 才行了。

相關連結


2024年1月28日 星期日

3DP : 火烤鴨嘴獸

2024年1月28日 星期日

 家中的三部 3D printer 各有各的毛病,閒置已久,最近因為想要驗證利用 OpenSCAD 程式製作的模型效果如何,先將問題看起來較小的CoreXY 的 Smar Trap Core 搬出來修,將 X/Y 軸一個斷的皮帶夾改用束帶及螺絲固定;本以為只有這個小問題,後來發現 Z 軸的固定座,列印件上有一側也裂開了,只好先拿大衣夾夾住,簡單處理後,只能說可印而已,那品質滿差的,還需要找問題點。

檢修了好幾天,目前三部 3D printer 的問題簡略的記錄如下:

  • Prusa i3 :完全開不了機,可能是控制板的問題,等新的控制板到貨。
  • Delta 的 Micromake :列印件斷裂、 NTC 熱敏電阻斷在加熱塊裡面;等待金屬件及熱敏電阻更換。
  • Smart Trap Core :XY軸左側列印件及 Z 軸列印件以打火機補強,看能撐多久,等另外兩部能列印以後,再重印零件替換。

真的是禍不單行,不順利時,怎麼玩,怎麼壞!

在測試 Smar Trap Core 時,找了一隻小鴨嘴獸來印:

尺寸是對的,可能因為 PLA 塑料放太久受潮,或是擠出機、熱端的問題,表面實在難看。倒是用打火機烤了一下,滿漂亮的:

[圖1] 有用火烤過與沒烤過比較圖

[國1] 中間那隻鴨嘴獸是用打火機烤過的,表面變得光亮許多。

家裡這個打火機靠近熱源的地方是金屬的,比較耐高溫,而且火焰細小、溫高,當 PLA 塑料被烤到後,沒一會兒就「液化」,因為彼此的吸引地,將縫給填滿,表面就變得光光亮亮了。

[圖2] 火烤過的鴨嘴獸
以火烤操作的經驗是,不要貪心,一次烤一小部份,也不要烤太久,不然可能塌陷或是起泡;再來就是要利用重力來塑形,遆時地轉動物件,讓「液化」的塑料流向想流的地方。紅色的料比較沒有色差的問題,以前黃色的的物件被烤過以後,是看得出的,這一支紅色的料,倒是愈烤愈漂亮。這種方式玩,費時費工,但能燒出不同的風格,滿適合公仔的。


2023年11月29日 星期三

DIY : 以 3DP 鐵氟龍管補救上弦枕

2023年11月29日 星期三

前一陣子發現三十多年的古典吉他的上弦枕有裂痕(圖1),難怪彈空弦時老聽到雜音,一開始只有一根弦有這樣的問題,剪了一小片塑膠片墊在上弦枕的凹槽中,雜音就沒了;後來其它弦也有類似的情形,索性以 3D printer 用的鐵氟龍膠帶貼了兩層在弦枕上方,又暫時解決了雜音的問題。不過鐵氟龍膠帶畢竟還是薄,久了就被弦給壓破了。好吧!再發揮一下 DIY 的精神,鐵氟龍膠帶太薄了是不是!那我請出 3D printer 必備的鐵氟龍(PTFE)管,夠滑、夠硬了!

先來看看上弦枕上這明顯的裂痕:

[圖1] 在上弦枕中央有裂痕(半透明的為鐵氟龍管)

鐵氟龍管原來是 3D printer 拿來送塑料用的,

[圖2] 鐵氟龍管與已處理好的上弦枕

切一小段鐵氟龍管,並剪開後盡量攤平,讓它穩穩地蓋住上弦枕。因為鐵氟龍管用力壓是稍可塑形,所以能壓出淺淺的凹糟,凹糟雖淺,還是能固定琴弦。

[圖3] 蓋上鐵氟龍管的上弦枕

簡單的加工一下,又讓我的吉他沒惱人的雜音了。哈哈哈~剩下的雜音就是自己琴弦沒壓好的問題了 XDDD





2022年2月20日 星期日

3DP : 2022 小老虎鑰匙圈

2022年2月20日 星期日

 繼 2020 年初的鼠年相片鑰匙圈,2020年底也用 TinkerCad 畫 3DP 牛年的鑰匙圈吊鉓,打鐵趁熱,2021年1月就將今年小老虎的吊飾也設計好了。放著放著,2021年因為五月疫情大爆發後,就這麼過去了。

2022 3DP 小吊飾

這個小老虎的模型當初設計了好幾個版本,因為在 TinkerCad 中偷懶沒有加上註解,自己都忘了哪一個才是最終版本了

TinkerCad 的設計稿

後來不想再理版本的問題,模型輸山後,以 3D printer 印了幾個,確定沒什麼問題,就將它上載到好久沒用的 Thingiverse 網站中了。模型可以在下面的網址中下載:

當初設計時,上下都有吊孔,可以將這三年的作品吊成一串:

鼠、牛、虎...

這樣子是不是很有趣呢?

接下來有空,我要開始來畫明年的「兔」了,希望可以這樣子,一年年的畫下去。

相關文章



2022年2月10日 星期四

3DP : 步進馬達杜邦端子融化

2022年2月10日 星期四

去年我的第一部 3D printer i3 就怪怪的,物件還沒印完,X 軸馬達偶爾就會不停的左右來回亂跑。後來因為沒有急著想印什麼,就擱著沒理它。最近想讓它動一動,結果更嚴重,沒一會兒,馬達就像發了瘋一樣,完全不受控制。

徹底地查了一下線以後,嚇死人了:

融化的杜邦端子

X 軸和 Y 軸步進馬達在控制板端的杜邦端子都融化變形,多半是因為這樣,造成馬達的控制線短路,馬達才會亂跑。

把端子重新換上,目前運作正常。在想,多半是以前亂改、亂接,造成哪個地方有狀況沒發現。幸好我在印東西時,幾乎都在一旁警戒著,這種會使用大電流,有高溫的機器,實在不放心它。




2021年4月22日 星期四

Moiré Animation:柵欄動畫:手繪篇

2021年4月22日 星期四

2020年11月看了網路上看了 Brusspup 的 Animated Optical Illusion 影片,用 Inkscape 弄了個四格的柵欄動畫,然後以 LimeJS 寫了個 HTML5 的小工具,可以載入柵欄片跟動畫圖稿的檔案,在電腦或手持裝置上玩,程式放在我的 HTML5 FUN 網站中:

進入網站以後,找 html_animation ,按一下圖示即可玩。

動畫圖稿如果印出來,再把柵欄片印在透明片上,就可以像 Rufus Butler,Seder 的 "Scanimation Picture Book" ,拿在手上玩了:

不過,想想~用手繪的是不是更有趣呢?

於是我用 OpenSCAD 寫了個可以自訂柵欄片模型的小工具,只要將模型用 3D printer 印出來,就可以有一個既可以拿來玩,也能拿來當畫動畫的輔具。柵欄產生器放在 Thingiverse 的網站中,只要按一下右側上方的「Open in Customizer」按鈕即可自己線上設計:



底下這張手繪稿是利用四個影格的柵欄輔助所畫出來的:


看得出來是什麼動畫嗎?

2021年3月21日 星期日

3DP : 出料不順 : 熱敏電阻鬆動

2021年3月21日 星期日

 我自組的 SmartrapCore 3D printer 目前使用的加熱頭組是 E3D v5,前幾天是自之前東壞西壞,大修過以後的第一次列印,本來還對新買的金屬擠出機報有很大的期待的,沒想到,怎麼印都很糟。首先覺得怪怪的是,把塑料手動推進加熱端時,會聽到很明顯的啵啵啵聲,這聲音之前是在用吸太多水分的料,或是在用3D列印筆時才聽過。再來就是印出來的物件,很明顯的溫度過高,還有出料不穩定。雖然試著降速、降溫......,花了不少時間,試印了很多次,問題仍然找不出來。後來和朋友討論了一下,他的研判是溫度感應器可能壞了。有了方向,就下定決心拆加熱器了。


本來的計畫是要把之前買的 E3D v6 換上,在拆 E3D v5 加熱塊上的鐵氟龍膠帶時,發現熱敏電阻似乎有移位的情形。於是決定先試著重新將它確實的塞進感應器的孔洞中,並固定好;把它及加熱棒上的線牢牢地用膠帶一層又一層的繞好。

重新把加熱組裝回機器,開機測試,耶!解決出料不順的問題了!

記得以前有人說,然敏電阻安裝的位置要盡量靠加熱塊中心,這樣子測得的溫度才會比較接近塑料被加熱時的溫度。在猜想,可能是之前這台 SmartrapCore 一直拆拆裝裝,熱敏電阻鬆動,才造成溫怠失準,以致於溫度過高。以後出料不順,這個項目也要檢查一下。



2021年3月20日 星期六

3DP : 變臉玩具 v.2

2021年3月20日 星期六

3DP 變臉玩具本來是要用 Among Us 那太空人造形的,設計時是以一個球,嵌入一半在圓柱體中,不過在挖了臉部及身體中央以後,圓柱體前方會有一個大洞;這其實只是處理程序的先後、邏輯問題,當時腦袋混沌,懶得再去想,後來改用相對簡單的方法,把臉部放到完整的球裡面。完成第一個版本以後,當然是不死心,靜下心來,好好想,如何挖空又不留個大洞,終於完成了第二版的 3DP 變臉玩具。


這個版本的頭部有三種造形,其實也不過是把之前的牛角,跟熊的耳朵加上去而已。不過圓圓的耳朵,加上用綠色的料,怎麼看都覺得照片裡最右邊的是隻青蛙。

上一個版本為了能將臉的零件塞到頭部,頭部的下緣是設計成斷開的,這樣有個缺點,頭部和身體很容易分開,如果不小心掉到地上,就「身首異處」了!所以第二版讓頭部的零件下緣是完整的圓,另外在身體上緣加了幾個凸點,用來固定,比上一版本穩固許多。

臉部零件的軸心下方轉軸改短一點點,讓臉部可以往下挪一點,上方就比較不會去卡到頭頂;此外齒輪的部份也稍稍縮小,讓它可以更容易在按鈕的「自由區」移動,可以轉得更順,按鈕也比較不容易卡住而無法回彈。

按鈕的部份,讓它前端按鍵加長一點點,可以把按鈕壓得更深,「自由區」會更大一點,避免摩擦到齒輪。

3D 模型檔案放在 Thingiverse 網站中:

組裝的影片:


相關文章






2021年3月7日 星期日

3DP : 變臉玩具

2021年3月7日 星期日

 小孩之前去日本轉扭蛋,得到兩個類似的小玩具,一個是按按鈕會變表情的塑膠小玩偶;一個是有拉桿的小拉霸機,不過轉輪上的三個圖案是一組組配好的,不能單獨變換。玩偶那個因為是以三顆螺絲固定的,所以徵得同意以後,就拆開來研究了一番,在猜想,拉霸機那個的原理可能也是類似的。向來對連動機構很有興趣,想說有空要來試著做一個,結果一放就擺了一年;幸好知道自己常這樣,拆完,螺絲都有立即鎖回去,不然零件可能分散各處,組不回去了!


這是我用 TinkerCAD 設計,3D printer 製作的變臉玩具。按下綠色按鈕,不鬆開的狀態下,黃色的臉會持續的轉,按鈕放開後,就會像煞車一下,固定四個表情圖案的其中一個。

影片示範如何玩:

底下是這個變臉玩具的設計圖:


黃色的球,軸心有一個四齒的齒輪(圖中紅色的部份)


綠色按鈕的另一頭,小圓柱上會裝上一個彈簧;按鈕未按下時,彈簧會把按鈕頂開,呈現上圖的狀態。而兩個箭頭標示出的「齒」,會剛好卡住臉部零件上的齒輪,這樣子,如果臉部零件在轉動,就會被停止。

臉部轉動的關鍵在綠色的按鈕紫色箭頭標示那一個「齒」,及「齒」與按鈕之間的空洞。當按鈕被按下,紫色箭頭的「齒」會往推動上圖兩個箭頭之間的紅色齒輪上的那一個齒;而且紅色齒輪也會變成位於綠色按鈕空間較大的空洞,可以自由的轉動。

3D 模型目前分享在 Thingiverse 網站中:

頭部的頂端因為挖了要來固定臉部零件轉軸頂端的孔,所以 3D 列印切片時要加支撐的選項。按鈕則建議橫放列印,會比較強固,不過這樣一來,切片也是必須加支撐。另外臉部的零件要另外插一小截 1.75mm 的線材當頂端的轉軸。組裝的方法就來看影片吧!



這是一個機構簡單的小玩具,簡單但是有趣,拿在手上會不自覺地一直按,滿療癒的。


相關文章



2021年2月27日 星期六

3DP : 調節料架的轉速

2021年2月27日 星期六

3D printer 的料架有很多種形式,個人後來都是拆硬碟的軸承、碟盤來當料架



當初是欣賞它很滑順「骨溜」,不過事情總是這樣,用久了才發現,原來「骨溜」反而是缺點!

因為碟盤太會轉了,原本捲得緊緊的線,這樣子平放會鬆掉,然後就自己亂轉,甚至讓線掉到線盤之外。

為了避免線亂跑,只好讓碟盤不要太靈活;加一片薄的泡棉在轉軸上吧!



利用泡棉的磨擦力,讓碟盤乖一點,線也就不會亂跑了!

相關文章

2021年2月24日 星期三

3DP : OpenSCAD : 可自訂參數相框

2021年2月24日 星期三

相框可以用各種材質來做,去年是用兩張名片大小的的小卡加上瓦楞紙,一片片裁,一片片以雙面膠黏;今年決定用 3D printer 來印,剛開始是用 TinkerCAD 來畫圖,可是不同尺寸就要再重畫;所以試著用 OpenSCAD 寫個可自訂參數的相框產生器。


相框沒有支架,在底部夾上 Benny Bear Remix ,就可以站得穩穩的。


這個可自訂的相框分為上、下兩片,圖中的左側為相框的下半部(Bottom Mat),它有溝槽可以放照片,邊框內側中央有凹洞可以用來固定相框的上半部;圖中的右側為相框的上半部(Top Mat),中央邊框有突起可以用來卡住相框的下半部。

想玩玩可以下載 photo-frame.scad ,在 OpenSCAD 中開啟並執行;或是在 Thingiverse 網站中,以畫面右上角的「Open in Customize」來自訂參數並製作模型:



可以自訂的參數有:

  • 相片大小:
    • photoWidth : 相片寬度。
    • photoLength : 相片長度。
    • photoHeight : 相片高度(槽深)。
    • photoSizeTolerance : 相片大小容許誤差值。
  • 邊框大小:
    • borderSize : 邊框多寬。
    • borderThickness : 邊框厚度。
    • borderRoundRadius : 圓角的半徑。
  • 卡榫大小:
    • jointWidth : 寬度及高度。
    • jointLength : 長度。
    • jointHoleTopThickness : 相框下半部卡槽頂部要填實的厚度。
  • 其它:
    • 防翹起(在邊框上加薄薄的圓)
      • antiWarpingSize : 圓的直徑大小。
      • antiWarpingThickness : 圓的厚度。
      • antiWarpingTotalNumber : 圓的數量。
      • enableTopMatAntiWarping : 相框上半部啟用防趐起。
      • enableBottomMatAntiWarping : 相框下半部啟用防趐起。
    • TopMatRabbetDepth : 相框上半部槽口的深度
    • shoulderSizeOfBottomMatRabbet : 相框下半部槽口的寬度(用來放相片)。

相框組合的影片:






相關文章


2021年2月21日 星期日

PrusaSlicer : 接縫位置與流量大小

2021年2月21日 星期日

前幾天在印 Benny Bear Remix 時,印出的結果在靠肚子及肩膀附近老是出現坑洞,剛開始以為是模型的設定有問題,或是切片軟體的問題。切片的結果一層層檢查,發現有破洞的地方都在該層起點跟結束的地方。研究了好一會兒,推斷原因可能在接縫位置(seam position),跟擠出的流量大小(Flow Rate, Extrusion Multiplier)。


照片中的 Benny Bear 由左而右的流量大小(PrusaSlicer : Extrusion Multiplier)分別為:0.9、0.9、0.85、0.8。紅色箭頭處都是因為連續兩、三層的接縫位置剛好差不多,加上擠的料稍少,最右邊的就出現了很明顯的坑洞;左二因料擠得足夠一點了,要很仔細看,才看得出少一眯眯;左一則完全沒有痕跡,因為它除了 Extrusion Multiplier 設為 0.9,切片時還多改了 Seam position 的設定為「Rear」,也就是將接縫處全部都換到背後去:


PrusaSlicer 的 Seam position 預設值是「Aligned」,基本上它的接縫大多會分散,但是改為 Rear 則會集中到 Y 座標最遠處,也就是背後。


照片Seam position 的設定由左而右分別為:Rear、Aligned、Aligned、Aligned。最左邊的中央那接縫線也太明顯了!

這樣子看起來,接縫位置還是保持用「Aligned」,改流量是比較好的方案。

另外,切片完,可以先觀察一下接縫處在哪裡,如果出現在顯眼處,可以先旋轉物,再重新切片。像照片中的 Benny Bear Remix,只要先旋轉 135 度,接縫處就會換到雙手旁的凹處,這樣子,缺點就不那麼明顯了。




2021年2月20日 星期六

3DP : 溫度太高出料不順

2021年2月20日 星期六

為了讓 3D printer 做的彩色的 Lithophane 相片混色能更好一點,二月初終於下決定買了彩家科技的三捲 PET 線材,主要是找了半天,只有他家的 PET 有 CMYK 四原色;猶豫那麼久,主要是因為 3D printer 只用過 PLA 和 ABS,PET 的料性不確定,又怕像 ABS 一樣,因為毒性,不能在室內印東西......,一次至少要下訂 CMY 三原色,真不知道能不能用完呢!

彩家的 PET 照說明,適用的溫度是攝氏 210~230 度,不過,如果以用他家 PLA 的經驗,溫度應該比建議值加個五度即可順利的印。剛拿到 PET 線材,以 210~215 度印相片,第一層很不穩定,後來提高至 220 度就順利多了。這兩天再用相同的溫度在印高度約兩公分的模型,一個物件大約花 30分鐘左右,如果連續印,似乎只有第一個出料比較順,後面接著的,常有出料不順的情形發生。本來以為是擠出機或是速度太快的原因,今天換一台機器印,溫度用 220 度,連第一個都印不好:


照片右邊那一個的溫度是用 220 度,表面有很多顏色偏白的地方及明顯出料不順的空洞;左邊則是調為 115 度印的。之後再調降為 210 也能順利的印。

年前在印小牛吊飾時,一支舊的 PLA 線是用比彩家的料低五度的,也曾經出現類似料的情形,那時還卡很久,試了大半天。記錄一下,讓自己記得這種外觀,可能是溫度過高造成的。


3DP : 可轉頭的 Benny Bear Remix

為了放3D printer 做的彩色的 Lithophane 相片,設計了一個兩件式的簡易相框。本來的構想是前後兩片輕壓就能扣在一起,不過,哈哈哈!理想跟實際還是有落差的,因為底層沒黏緊列印平台,印出來的相框稍變形,無法緊緊相扣(哈!設計不良,推給印不好的概念)。其實用個小長尾夾夾一下,不但能扣緊相框,還能當支架,不是一舉兩得嗎!

後來覺得黑黑的長尾夾不夠美觀,於是開始在 Thingiverse ( https://www.thingiverse.com/ )中找看看有沒有適合的夾子,看看這兩個是不是很可愛:

可惜夾在相框上看不到它們可愛的正面。總之,最後我決定找個模型來改成有造形的「夾子」。最後選定了這個 Benny Bear 的 Remix,Benny Bear Woggle :

主要是因為它是熊的造型,加上作者有提供原圖 TinkerCAD 的網址,而且是用創用 CC 的授權方式分享的,這樣要改造就比較容易一點。

上面是改過的版本,剛開始的重點放在兩隻腳的角度跟距離,讓它能有彈性,並能夾住相框。所以調整完腳的距離以後,複製腳,並稍放大,跟原來的腳置中對齊以後,移開原來的腳,並讓身體其它部位和放大的腳結合鏤空,最後再把腳放回原來的位置,這樣就可以將原本腳跟身體分離。為了增加這雙當夾子的腳能更有彈性,再靠身體內部的尾端加上了半個圓環。測試的效果還算不錯。

改完一隻以後,又再改了一隻頭轉六十度的版本。接下來愈想愈多,乾脆將頭改為可以轉動的,就這麼改了兩天。


兩天的研究沒白花,現在對如何分件改為可轉動的機置比較有概念了。

因為這隻 Benny Bear Remix 是源自於 Thomas Paulet 所做 Benny Bear Woggle 的 Remix,而它旳授權方式是: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 Alike


所以我改好的最終版本也使用相同的授權,並設定為公開的分享方式,網址如下:


這也是我在 TinkerCAD 設計的 3D 圖稿中,第一個設為公開分享的。


相關文章



2021年2月17日 星期三

PrusaSlicer : XY Size Compensation

2021年2月17日 星期三

在 Cura 中有一個「Horizontal Expansion」可以讓我們在切片時微調一下大小,如果設定值是正數,因為邊緣會往外長,孔洞的地方就會變成縮小;反之,如果設定值是負數,因為其它地方緊縮了,孔洞就變成是擴大。


這麼好用的功能,PrusaSlicer 當然也有,只不過它的選項名稱是「XY Size Compensation」


它在 Print Settings -> Advanced -> Slicing -> XY Size Compensation。

下圖是 XY Size Compensation 設為 0 ,也就是不使用的切片結果:


再來是 XY Size Compensation 設為 -0.1 ,也就是內縮 0.1 mm 切片的結果:


比較兩張截圖箭頭處,XY Size Compensation 設為 -0.1 後,因為內縮了,細線不見了。這樣的設定,讓後續想在中央的空隙填入黃色的邊框花紋及文字變得更方便好看。




2021年2月10日 星期三

Cura : 跟隨滑鼠方向縮放的設定

2021年2月10日 星期三

 使用舊版的 Cura 在瀏覽模型時滿順手的,但是自從換了新的版本以後,一直覺得滑鼠好像很不聽話,無法轉到我想看的角度,這個經驗也成了我一直不是很想深入使用它的原因。原來~原來只是我不會設定而已!


在 [Preferences] → [Configure Cura ..] 的 [General] 的設定畫面中找找,有個 「Zoom toward mouse direction」,中文翻譯是「跟隨滑鼠方向縮放」。這個選項勾選以後,跟其它操作 3D 的工具,使用滑鼠操作縮放的方式就差不多了。不是很清楚為什麼這個選項預設是不勾選的,總之,以後如果設定又跑掉,找這個就對了!



 
雄::gsyan © 2009. Design by Poc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