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OpenSCAD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OpenSCAD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4月23日 星期三

OpenSCAD: 遮柵式魔幻卡

2025年4月23日 星期三

底下的照片是 2024年3月時,用 OpenSCAD 製作模型後,再以 3D printer 印出的遮柵式魔幻卡,一個由柵欄構成的模型,柵欄中埋有兩個圖或文,某個視角可以看到第一個圖形,用另一個視角,則可以看到第二個圖形。

底下矩形的遮柵式魔幻卡可以看到英文大寫字母 B (圖1) ,與熊的圖案 (圖2) 變換:

[圖1] 英文大寫字母 B

[圖2] 熊的圖案

底下圓形的遮柵式魔幻卡可以看到中文的春 (圖3) , 與福 (圖4) 兩個字的變換:

[圖3] 春

[圖4] 福

如果仔細看,可以看到印得並不好,導致圖案並不清晰,主要是因為 PLA 的塑料沒做好防潮,水份吸太多,一整個出料不順。我剛開始還以為是模型沒設計好,怎麼印都看不出「魔幻」的效果,一整大失敗,後來才發現,根本只是因為塑料的問題。接著又因為2024年4月的花蓮大地震,把我好不容易才修好的 3D printer 龍門砸壞,不能繼續列印實體,程式就這麼擱了一年多,前幾天將 OpenSCAD 寫的程式整理好,可以給有興趣人玩玩看。

▋ 遮柵式魔幻卡產生器

這個遮柵式魔幻卡產生器是應用在 OpenSCAD 的程序,為了可以直接在網頁瀏覽器中使用,不用安裝任何東西,還能順便將圖片進行一些處理,我將它放在 Google Colab 中,直接在 Google Colab 中製作模型,省去了處理 OpenSCAD 及字型安裝的問題,但是也可以將 OpenSCAD 的產生器下載到電腦,然後離線使用。產生器的網址如下:

▋ 使用方法

魔幻卡的內容可以圖片或是文字。使用圖片就必須先將圖片上載到 Google Colab 的暫存空間,或是直接輸入圖片的網址,讓程式自動擷取。如果是在本機中的 OpenSCAD 中製作模型,圖片必須儲存為 PNG 的格式才能匯入;在 Google Colab 中製作的話,則會自動處理好格式的問題。

✅ 如果想製作文字式的內容:

  • 在「內容1」的「content1」欄位,或「內容2」的「content2」欄位,輸入文字,例如:「春」、「福」。
  • 設定「font_size1」或「font_size2」來調整字型大小。
  • 選取「font_url_1」或「font_url_2」來更換字型。也可以自行上載字型檔,並輸入字型檔的路徑,或是使用網路中公開的字型檔網址。
✅ 如果想製作圖形的魔幻卡:
  • 在「內容1」的「content1」欄位,或「內容2」的「content2」欄位,輸入圖片的路徑。圖片可以自行上載到 Colab 中,或是使用網路公開圖片的網址。
  • 設定圖片的相關參數「auto_resize_1」、「auto_resize_2」、「image_invert1」、「image_invert2」......及「圖片預處理參數」中的選項。

設定好其它參數以後,只要按下設定區塊左側的執行鈕,即可開始進行安裝及製作模型。

▋ 操作示範影片

▋ QA

  • Q: 同樣的照片,為什麼在 Google Colab 中製作的模型效果較好?
    • A: 遮柵式魔幻卡中如果使用圖片,轉為純黑白(非灰階),效果會比較好。在 Google Colab 中的程序中,會預先將圖片轉換,才給 OpenSCAD 使用,所以效果會較好。
  • Q: 在本機的 OpenSCAD 中,為什麼指定了 JPG 的圖片檔了,卻失敗?
    • A: OpenSCAD 的圖片必須使用 PNG 格式,才能匯入。
  • Q: 使用圖片的內容,如果加快製作的時間?
    • A: 可以將圖片的尺寸調小看看。
  • Q: 製作好的模型為什麼字會被切掉?
    • A: 請自行調整字型大小,將數字調小後再試試。


▋ 相關連結




2024年2月21日 星期三

Colab : 讓 OpenSCAD 可以輸出圖片

2024年2月21日 星期三

 在一般的電腦中,OpenSCAD 可以利用 -o xxx.png ,來輸出模型的預覽圖片,但是相同的指令在 Google Colab 中卻會出現類似這樣的錯誤訊息:

Compiling design (CSG Products normalization)...
Normalized CSG tree has 102 elements
Unable to open a connection to the X server.
DISPLAY=
Can't create OpenGL OffscreenView. Code: -1.

然後圖片並沒有輸出任何內容。

主要的原因是 OpenSCAD 輸出圖片時,需要有一個「顯示器」,但它在 Colab 這種遠端的虛擬機環境中並找不到,就出現錯誤訊息了。

沒關係,既然是虛擬機,那就安裝 Xvfb 和 pyvirtualdisplay,來一個虛擬的顯示器吧!

在安裝完 OpenSCAD 後,順便加上這樣的指令,來安裝 Xvfb 和 pyvirtualdisplay:

if not os.path.exists('/usr/bin/Xvfb') :
  print('安裝 xvfb ...')
  !apt-get -qq install xvfb 2>/dev/null >/dev/null
try: from pyvirtualdisplay import Display
except:
  print('安裝 pyvirtualdisplay ...')
  !pip -q install pyvirtualdisplay

要啟用虛擬顯示器就加上這兩行:

from pyvirtualdisplay import Display
Display().start()

有了 Xvfb + pyvirtualdisplay 助攻,就可以在 Colab 中,順利地讓 OpenSCAD 輸出圖片了。

相關文章


OpenSCAD : 輸出 PNG 圖片快速預覽

 最近試著將 OpenSCAD 產生 3D 模型檔案的程序在 Google Colab 中完成,所以得研究一下如何在命令列中下指令。OpenSCAD 可以使用的的參數在官網中有說明文件:

OpenSCAD 在輸出檔案時,除了輸出成 3D 模型,也可以輸出 PNG 圖檔;輸出成 PNG 圖有什麼作用?輸出圖片所需花費的時間很少,可以讓我們快速的預覽模型長什麼樣,確定沒問題了,再開始製作 3D 模型。而且我們可以利用「--camera」的參數,自訂要從哪一個視角來看模型。

[圖1] 由圖形界面取得 viewport 的數值

「--camera」參數是由七個數字所組成的,七數字包括:

  • translate 三個,分別是 x, y, z 的位移大小。
  • rotate 三個,分別是 x, y, z 的旋轉角度。
  • distance 一個,是由多遠來觀察模型。

每一個數字間用逗號分隔即可。如果不知道數字要用多少,可以先在圖形模式中調整,然後如 [圖1] ,觀察視窗左下角的數字後記下來。

假設我的 OpenSCAD 的程式檔名為 lenticular-card-new.scad,然後想輸出的第一張預覽圖片檔名為 test-1.png,用這樣的指令:

openscad -o test-1.png --camera=0,0,0,60,0,75,140 lenticular-card-new.scad

注意「--camera=0,0,0,60,0,75,140」,拆解一下:

  • translate : 0,0,0
  • rotate: 60,0,75
  • distance: 140

模型放正中央,然後 X 為中心,旋轉 60 度;Z 軸為中心,旋轉 75 度的結果:

[圖2] --camera=0,0,0,60,0,75,140

想看另一面,就執行以下指令:

openscad -o test-2.png --camera=0,0,0,60,0,270,140 lenticular-card-new.scad

模型放正中央,然後 X 為中心,旋轉 60 度;Z 軸為中心,旋轉 270 度的結果:

[圖3] --camera=0,0,0,60,0,270,140

Google Colab 中可以直接顯示圖片,而 OpenSCAD 有輸出為 PNG 圖片的功能,這樣子可以在調整完模型的參數後,快速預覽可能結果,再進一步將參數最佳,確認沒問題後再製作模型,應該可減少一些無謂的等待。

相關文章

2021年2月24日 星期三

3DP : OpenSCAD : 可自訂參數相框

2021年2月24日 星期三

相框可以用各種材質來做,去年是用兩張名片大小的的小卡加上瓦楞紙,一片片裁,一片片以雙面膠黏;今年決定用 3D printer 來印,剛開始是用 TinkerCAD 來畫圖,可是不同尺寸就要再重畫;所以試著用 OpenSCAD 寫個可自訂參數的相框產生器。


相框沒有支架,在底部夾上 Benny Bear Remix ,就可以站得穩穩的。


這個可自訂的相框分為上、下兩片,圖中的左側為相框的下半部(Bottom Mat),它有溝槽可以放照片,邊框內側中央有凹洞可以用來固定相框的上半部;圖中的右側為相框的上半部(Top Mat),中央邊框有突起可以用來卡住相框的下半部。

想玩玩可以下載 photo-frame.scad ,在 OpenSCAD 中開啟並執行;或是在 Thingiverse 網站中,以畫面右上角的「Open in Customize」來自訂參數並製作模型:



可以自訂的參數有:

  • 相片大小:
    • photoWidth : 相片寬度。
    • photoLength : 相片長度。
    • photoHeight : 相片高度(槽深)。
    • photoSizeTolerance : 相片大小容許誤差值。
  • 邊框大小:
    • borderSize : 邊框多寬。
    • borderThickness : 邊框厚度。
    • borderRoundRadius : 圓角的半徑。
  • 卡榫大小:
    • jointWidth : 寬度及高度。
    • jointLength : 長度。
    • jointHoleTopThickness : 相框下半部卡槽頂部要填實的厚度。
  • 其它:
    • 防翹起(在邊框上加薄薄的圓)
      • antiWarpingSize : 圓的直徑大小。
      • antiWarpingThickness : 圓的厚度。
      • antiWarpingTotalNumber : 圓的數量。
      • enableTopMatAntiWarping : 相框上半部啟用防趐起。
      • enableBottomMatAntiWarping : 相框下半部啟用防趐起。
    • TopMatRabbetDepth : 相框上半部槽口的深度
    • shoulderSizeOfBottomMatRabbet : 相框下半部槽口的寬度(用來放相片)。

相框組合的影片:






相關文章


2021年2月16日 星期二

OpenSCAD : 介面語系的設定

2021年2月16日 星期二

 前幾天在筆電中下載並安裝 OpenSCAD 才發現它終於有新版本了,有哪些新功能就到官網中看吧:

操作界面的改變倒是能立即感受到不一樣!依預設值,OpenSCAD 會依系統所使用的語言,自動切換言系,不過,用了那麼久,還沒看過中文,這一次安裝的 OpenSCAD 2021.01 版,一啟動就是中文界面。哈!可是這樣一來,反而很不習慣。只好找找在哪裡可以讓它變成英文的界面。

在上方主選單的 [編輯] → [偏好] 的設定視窗中可以找到 [進階] 中有個「啟用本地化使用介面...」的選項:


把預設勾選的勾勾按一下,取消後,並重新啟動 OpenSCAD,就可以不使用中文介面,換成預設的英文介面了。

舊版的畫面也是差不多:


有空再來試試新版有哪些新功能。

2021年2月10日 星期三

OpenSCAD : 以 ceil 微調尺寸上的誤差

2021年2月10日 星期三

為能自由的調整邊框圖案的尺寸,利用 OpenSCAD 的 script 來產生環形的圖案邊框模型。大概是計算完小數點精準度的問題,明明是重覆的圖案,把模型檔匯入 TinkerCAD 以後,居然有一個是破損的。


上圖箭頭處是 24 個重複圖案中,唯一有破損的,幸好有發現,不然等用 3D printer 印好才看到,包準吐血。

在猜想,兩個圖案連結處的長度是利用圓周的公式推算出來的,可能剛剛好差一咪咪,導致製作出的模型檔是有破損的。

既然可能是因為長度不夠造成的,那就用 OpenSCAD 中的「ceil」函數來將小數點以下的數字「無條件進入」吧!


原來的寫法是這樣:


outterSpacing = (outterWidth-width)/2; 


如果想取到小數點以下第一位,那就先將結果乘以 10 ,使用完 ceil() ,無條件進位以後,再除以 10。


outterSpacing = ceil((outterWidth-width)/2*10)/10; 


不過,如果取的位置太大,大太多了,也是會影響到模型的外觀的。像第一張截圖中,綠色的模型是取到小數點以下第二位(先乘以100,無條件進位以後,再除以100),連接處可以看到微微的突出;黃色的模型則是取更小一些,先乘以 500 ,無條件進位以後,再除以 500。


outterSpacing = ceil((outterWidth-width)/2*500)/500;


經過這樣的調整,連接處看起來不但和原來差不多,匯入 TinkerCAD 中,也不會有破損的情形了。




2021年1月14日 星期四

3DP : 自製音樂盒音筒

2021年1月14日 星期四

玩完碟盤式音樂盒的唱盤自製以後,當然也要改裝一下比較容易取得的音樂盒。剛好小孩子有兩個音樂盒,而且很大方的拿來給老爸拆。幸好我沒有很衝動的下重手,好好的研究一番以後,才拿出尖嘴鉗,小心翼翼地將「音筒」完整的拆下來。


上面這種 18 音的音樂盒是利用帶有鋼針的音筒來撥動音梳發出聲音。基本上能輕鬆拆解的就是鎖上兩顆螺絲的音梳,和由一顆無頭 M5 螺絲固定的音筒,其它的都是用鉚釘鎖死了。

音筒的螺絲雖然無頭,但是因為它是中空的,可以用尖嘴鉗慢慢轉開:


建議在鬆開音筒的螺絲時,照片左上角黑色蓋子下方,減速用的齒輪最好用手壓著,不然,音筒鬆動後,發條的簧片有可能會瞬間鬆開,把音筒上的齒輪打壞掉。


拆下的音筒可以分解為三個部份,除了中間帶有針的空心鋼筒外,左邊的黑色蓋子帶有和發條齒輪連動的齒輪,右邊的黑色蓋子則是當轉軸用。


齒輪要用 3D printer 印到合用、耐用比較複雜,所以這次的自製音筒只把目標放在上面照片中央的音筒和右邊轉軸的黑色蓋子,將它們合而為一。齒輪蓋子則使用原有的。


音筒產生器用的是 OpenSCAD 程式,產生器的專案名稱為 MusicBoxCustomCylinder 放在 GitHub 中:


自訂音符代號

MusicBoxCustomDisc 一樣,在 MusicBoxCustomCylinder 的主程式 music-box-custom-cylinder.scad 中有一個變數 notesIndexMap ,用來定義音符代號與音梳上簧片的對應。

以前面照片中的音樂盒來說,它的音梳有 18 根簧片,代表的音依序分成三個八度:

  • A#3、B3
  • C4、D4、E4、F4、G4、G#4、A、A#4、B4
  • C5、C#5、D5、D#5、E5、E#5、F5

MusicBoxCustomDisc 程式一樣,音符用的代號(數字),1 = C、2 = D、3 = E、4 = F、5 = G、6 = A、7 = B;低音用負數 -1~-7,中音用 1~7,高音則用 10~70,半音則在代號再加上 0.5 的記號。所以三個八度用到的音符代號依序為:

  • -6.5, -7
  • 1, 2, 3, 4, 5, 5.5, 6, 6.5, 7
  • 10, 10.5, 20, 20.5, 30, 30.5 40
上面的代號依序分別對應到音梳的簧片 1~18 。

如果音梳上的音不同,可以自行修改  notesIndexMap 的左側第一欄,以方便編寫樂曲。

編寫樂曲的方式和 MusicBoxCustomDisc 一樣,就不再贅述。

組合音筒

用 3D printer 印好的音筒有兩個缺口,而原來的齒輪蓋內側則有兩個小凸起,對準了,應該就能組盒起來。


合體後的音筒重新鎖回音樂盒就能進行測試了。


下面錄了一小段測試的影片


相關文章







2021年1月13日 星期三

3DP : 自製音樂盒唱盤

2021年1月13日 星期三

以前對怎麼自製音樂盒就很感興趣,剛好回收了一部人家不要的唱盤式音樂盒,拿到了,第一件事當然是拆開來研究一番。常見的音樂盒是用音筒上的針來撥動簧片振動,發出聲音;而唱盤式的音樂盒則是利用碟形鋼片上的突起來撥動星形輪,星形輪再撥動簧片振動,發出聲音。

在網路上找到碟盤式音樂盒的相關專利說明書:

手上這部碟盤式音樂盒用的碟盤和 CD/DVD 是一樣的大小,最大的差別是音樂盒用的鋼片比較薄,另外,鋼片上還多了一個孔可以在旋轉時固定。



在反覆的量測後,我拿舊光碟片鑽了孔、並直接以打火機加熱 3D printer 用的 PLA 線後,沾黏在光碟片上,放到音樂盒碟片座上,真的可以發出樂音。



初試成功後,當然不可能這樣一個個音符的燒出來。所以利用 OpenSCAD 寫了支程式來產出樂曲所需要的「小凸點」。




程式經過不斷的測試與修正後,放到 GitHub 上,MusicBoxCustomDisc 專案的網址如下:

2020年10月4日 星期日

OpenSCAD : text 顯示中文字

2020年10月4日 星期日

 OpenSCAD 中的  text module 可以將指定的字串輸出成 2D 的物件,例如:


text(text="OpenSCAD好好玩");


不過就如同很多軟體一樣,英文都正常顯示,一遇到中文字就變成方塊字:


沒關係,再多傳入一個指定字型的參數「font」給 text module 就可以解決問題:


text(text="OpenSCAD好好玩", font="微軟正黑體");


上面讓 text 使用 Windows 中的「微軟正黑體」,中文字就正常顯示了:



這樣有效率多了,不然又得先利用別的工具將中文字輸出成 SVG 檔再匯入。





2020年9月14日 星期一

3DP : Lenticular Card 雙變卡產生器

2020年9月14日 星期一

 小時候玩過一種卡片,拿在手上,角度改變,圖案也跟著改變,兩個圖案變來變去的,滿好玩的。後來兩個圖案設計成像動畫一般,例如:一隻奔馳的馬。有的卡片則是會讓圖案變成立體的。查了一下,原來這叫作「雙變卡」,甚至有「三變卡」,英文則是「3D Lenticular Card」。關鍵一是在圖案前的那片薄薄的透明「光柵」,其二則是不同圖案被拆成一條條後交替重組成新的圖案。「一條條」的圖案在卡片轉至某個角度經過光柵折射後,又重組成原來的圖案,讓我們看到;其它的圖形也因為折射角的關係,而無法在我們的眼睛呈現。

知道原理以後,可不可以自己來做一個雙變卡呢?用「homemade Lenticular Card」的關鍵字去搜尋,真的有耶!有人寫了程式,可以把兩張圖片「一條條」重組,並輸出圖檔。我們只要把圖檔列印以後,再動手摺一摺,就是一個「雙變圖」了。

看了前面手動摺紙的方法,激發了我寫支模型產生器,利用 3D printer 來印一個「雙變卡」的想法。


產生器主要的程序很簡單:

  • 將兩張圖片裁成一條條大小相同的圖案。
  • 產生正三角柱。
  • 將兩張圖片相同位置的部份,貼在三角柱的共邊的兩側
  • 重覆前兩部份,直到所有小圖片都貼完。

這種有重覆動作的工作,當然是利用程式來做最方便。這次選用的開發工具是:

LenticularCard 專案

完成的專案放在 GitHub 中:

使用方法

準備工作

  • 安裝 OpenSCAD
  • 下載 LenticularCard 專案檔案

裁切圖片

專案需使用到兩張不同的圖片,為了減少產生 3D 模型等候的時間,程式預設是用使 100*100 (長度單位:像素)。然後每一張圖片再每隔 10 像素,裁切成「一條」(10x100),單獨儲存十個檔案。

圖片縮小還好,只要處理二次,但是依位置裁切成十個檔案,如果手動來做,手可就酸了!哈哈哈~其實我也是做過這樣的傻事才深有所感。

手酸了才讓我想起以前在教電腦,為了做學生作品的網站,利用一個叫 ImageMagick 的工具,來批次轉換圖片大小:

它的好處是可以跨平臺使用,當初可是在 FreeBSD 的主機上執行的呢!

經過那麼多年的發展,它的功能似乎更強大了。不過這次是想拿它來將一張圖,裁切成「十條」,並另存檔案。

例如圖形的檔案名稱為 picture1.png ,原始大小為 100x100,要切成 10x100 的小檔案,可以利用magick 「convert」的「-crop」:


magick convert -crop 10x100+0+0 picture-1.png parts-1-0.png


-crop 後面的「10x100」是指定要裁成的大小, 緊接著的「 +0+0」則是指定由左(X)算起第 0 點,由上(Y)算起第 0 點當起點開始算。「parts-1-0.png」則是要輸出的檔案名稱。

所以前面的例子可以幫我們輸出「第一條」圖案。

那「第二條」呢?


magick convert -crop 10x100+10+0 picture-1.png parts-1-1.png


「第二條」的大小仍是 10x100 ,是由左 10,上 0 起算(+10+0)。

其它的就由此類推囉!

我是這樣一行行打指令的嗎?哈哈哈!這次當然沒這麼老實了。如果是在 Windows ,可以利用 DOS 的 FOR 來幫我們完成「改數字」的部份:


for /L %a in (0,10,90) do (magick convert -crop 10x100+%a+0 picture-1.png parts-1-%a.png )

for /L %a in (0,10,90) do (magick convert -crop 10x100+%a+0 picture-2.png parts-1-%a.png )


只要準備好兩張 100x100 的圖片,一張命名為 picture-1.png ,另一個命名為 picture-2.png ,然後執行上面的兩行指令即可一次搞定囉!(專案中加入了一個給 Windows 用的批次檔,請參考 2020.09.15 的更新記錄)

其實有了 ImageMagick  也可以順便縮小圖片尺寸、改變亮度與對比的,它的功能實在太多了,以後再另起新文介紹囉!


更新記錄

  • 2024.02.22 演算法優化,新增可自訂形狀的參數 shape 。
  • 2020.09.15
    * 修正圖片比例的臭蟲。
    * 加了一個檔名序號(filename_numbers)的自動產程序,將序號改成每一小張圖切割的位置,方便搭配批次切割的檔名。
    * 專案中加入一個 dos 的批次檔(magick_batch_crop.bat),可搭配 ImageMagick  使用,執行時只要在批次檔命令加上兩個圖檔的檔名,即可按預設值切出 X 座標每次增加 10 個點的檔案。需要自動縮放大小,則再加上第三個參數「resize」,需要依 Y 座標來切成橫條,則加上「Y」。
  • 2020.09.14 於 GitHub 建立新專案
  • 2020.09.07 發想完成初版

2016年7月4日 星期一

3DP : 蛋形相片 LED 燈

2016年7月4日 星期一
玩過圓柱形的相片 LED 燈後不過癮,再來一個特別的吧!在 Thingiverse 中有不少復活節蛋的模型,厲害的是,有的可以在蛋上面加圖案,其中有一個是用 OpenSCAD 來產生 3D 模型,更好玩的是,它能將照片貼在蛋的表面。我利用這個小工具製作「相片蛋」,列印時故意將填充值設為 0 ,並且讓它底部的 2mm 不列印,也就是印了一個貼有相片的「『破』蛋殼」,將它和 LED 燈的底座,一個蛋形相片 LED 燈就完成了。


底下記錄一下蛋高 50mm 的燈罩製作方法。

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

3DP : 手機顯微鏡自訂大小

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
前一篇「3DP : 手機顯微鏡」中提到我使用的是 7mm 的透鏡,因此,在設計底座的模型時,預留的孔徑是直徑 7.2mm。如果印表機調校得好,照說,將透鏡放在底座的透鏡,應該是輕壓一下就裝入底座內,但是我自己的三臺 3D printer , 印出來的底座可說是各有千秋,其中有一臺用預設的擠出量,印出來的底座就是緊到怎麼壓,都無法將透鏡壓進透鏡孔中。只好將 3D printer 的「擠出量」調降為原來的 85%後重新再印。因為沒有「溢料」了,輕輕一壓,透鏡就乖乖的固定在底座裡了。

如果不想去調「擠出量」,因為我有使用 OpenSCAD 寫了個動態產生模型的指令稿,也 upload 到 Thingiverse 中了,所以我們可以利用 Thingiverse  Customizer 的功能,自己設定透鏡的孔徑,把它加大一點點後,製作自己客製化後的模型後再重印測試。底下是做個簡單的操作說明,此程序也適用在 Thingiverse 其它有提供 Customizer 功能的物件。

Thingiverse 中,如果是可以自訂參數的,在右側選單中應該會有個「CUSTOMIZE」的選單,按一下它,即可進入自訂模型的程序:



滑鼠移到「Customizer」的圖示上,會出現選單,對準「LAUNCH APP」按一下:


接著依自己的需求設定參數,圖片中,我把「Lens Diameter」改為 7.2mm,也就是比原來透鏡的直徑多設了 0.2mm,試試這樣稍大的底座孔徑是否能置入透鏡。


自訂好相關的參數以後,我們就可以按右上角的「Create Thing」來產生客製的模型了。接著出現底下的畫面:


我們可以為自己的客製化模型頁面標題命名,並選擇是否公開這個模型,如果不想公開,就取消「Publish New Thing」的勾勾。最後按一下「Create Thing」。Thingiverse 就會為我們製作新的模型,製作好以後,將模型檔案下載回來,即可印出來試試囉!


相關文章




 
雄::gsyan © 2009. Design by Pocket